关于佛家的美文1000(关于佛学的文章)
描写乐山大佛的美文
1、再抬头一望,小鸟在树枝上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壮丽的乐山大佛呀!这真是峨眉天下秀,大佛天下奇!” 乐山大佛不仅闻名遐迩,而且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大佛。
2、介绍乐山大佛的小学生作文1 从西昌回重庆的途中,我们经过了著名的旅游城市乐山市,那里有全球闻名的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它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河流处,是依凌云山栖霞峯临江的峭壁开凿的一尊弥勒坐像。
3、描写乐山大佛的美文如下:乐山大佛,一座耸立在四川乐山的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古代人们巧夺天工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大佛高71米,耳朵长7米,单只脚足就可以容纳100人。
4、仰视乐山大佛,深感自己的渺小。大佛顶天立地,雄踞凌云山栖霞峰崖,高峻伟岸,依山而居,临江危坐,头齐山顶,足踏大江,双手抚膝,是一尊真正的巨人。这就是我神往景仰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啊。
佛教美文:学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佛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则能保持心境澄明,则能洞悉世事,则能通达富贵。无相禅师外出云游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即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自宋天天的《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以出世之心对待生活,则无处不是鸟语花香,以出世之心对待人生,则无时不是风平浪静。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入世的态度做事就是说:做事谋生,积极主动,我们要用有限的人生铸造辉煌。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
散文佛前见闻
散文佛前见闻 每个月去一次寺院,这是我近年来的惯例。我从不带着各种目的去寺院,只觉得是时候就去了。
这是个专卖上供用品的小店,凡是拜佛所需要的东西应有尽有。二姐是个非常虔诚的佛徒,尽管家境不是很富有,平时的生活也很节俭,但一到了神灵的面前,二姐就大方到了极限,毫不吝啬地敬给神灵钱财。
一千多年前,我本是被遗忘深山的银杏,孤独寂寞,无人问津。我佛慈悲,不忍看到我就此沉寂,了却一生,特派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僧翻山越岭,将我的种子从深山带出,带到阿掖山卧佛寺,跟随佛主,修炼佛法。
禅入心,沐一缕佛光经典散文
禅入了心,共沐一场红尘的禅香。阵阵禅音入心,剪开了一抹喧嚣的世尘,疏清了桃园的枯叶,荡涤了竹林的弱枝,清纯了一溪流水,金黄了一山红枫。秀水染尽的清欢,开出一湖南国的粉莲,娇艳、翠绿、禅心。
花开暖心无数个黑夜,花落种下数不清新蕾。一束悠悠的心花绽放在云水间,转眼就是一片桃花源。酌云海禅心,牵一缕佛光。把遥远变成传说,把沧海变成桑田。海天一色香染尘埃,十里桃花坐禅时光。
此心归禅,行驹脚,踏无量,走无尘,净水抚云,于七弦指上弹妙生,不妄念那一轮明月几许,而甘入那一世清风…… 禅风绕耳,可念生境,禅念于心,可一心一境。
一颗菩提的种子在我心间逐渐发芽,我在佛法中养心,每日里读诵经典,匍匐着磕长头,只为触碰到你的温暖,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当我看见你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不再漂泊,禅蜕后,我就变成了你。
眼前的一树一木,一窗一梁,一柱一瓦,一殿一堂都是入心的圣洁,灵魂的禅释,佛法的修炼。空灵中,禅在诗意里吟唱,佛在经海里传颂。跪拜中禅在眼前,静守着简单的自己,与世无争,不去惊醒别人的梦境。
禅文化,从形方面来说,有无我,自觉,放空,超脱等精神。禅文化,从观念上来说, 有精神领域的满足,心灵的释放,以及修身养性,人生境界的各层领悟等等。入禅,讲究的是持之以恒的信念,禅入心,心为禅。
拜谒乐山大佛的散文
1、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不受香火的清廉大佛。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
2、诚如眼前这依山傍水的乐山大佛,自古到今游人们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除了宗教信仰的缘故和乐山乐水的因素之外,更崇尚的是海通法师舍生取义,保护善款的壮举,佛在海通的心中,海通在人们的心中。
3、乐山大佛,因为凿刻于凌云寺前,所以又叫凌云大佛。大佛系弥勒佛坐像,头顶与山齐平,背靠凌云山,端坐岷江边,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凌云寺---据说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只许愿而不必还愿的寺庙,感慨如此心生慈悲。
4、然而,在观乐山大佛、拜武侯祠之时,我便经历了一个由自卑到骄傲的心理历程。乐山遇海通 乐山大佛之巨,已公认为世界之最了!多少游人拜倒在它的脚下(照相),我亦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