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经典语录: 南渡北归书摘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_名人名言
无论对于苏东坡,还是他之后任何一个被贬往海南的官员,横渡琼州海峡都将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旅程。宋代不杀文官,那座大海中的孤岛,对宋代官员来说,几乎是最接近死亡的地带。
公元1101年的夏天,苏东坡终于获得大赦,可以结束流浪生涯,实现南渡北归的愿望。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他从偏远的儋州出发,计划中,是要回常州安度晚年的。一路风尘仆仆,遭受各种艰险。
通过“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六集纪录片完整的呈现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面对逆境时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用了三年的时间,让儋州人民缅怀;儋州人民用了一千年,感恩苏东坡。 到儋州的第三年,宋徽宗大赦天下,召苏东坡回京。南渡北归,他在途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皆应顺其自然;能否度至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看缘分,不可强求。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二)
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读后,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鸿篇巨作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1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南渡北归读后感1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终于将厚厚的一大本书,《南渡北归》第一部看完了。 这是一部写大家,大师的书,太应该看了,而且应该早点看。我看的虽晚了,但终归是看了,并收获满满。
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南渡北归》第二部——北归讲述的大多是1941-1947年间的事,从傅斯年主持的中央研究院迁避四川李庄始到回归南京评议第一届院士止,共十五章。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苏轼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残忍?
1、苏东坡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皆应顺其自然;能否度至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看缘分,不可强求。
2、豁达。苏东坡曾在给友人的信中称,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一生都没有考得功名的惠州秀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岭南,亦无不可。不放弃梦想。他依旧作诗,对生命中的残忍照单全收。
3、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传写的一幅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在朝云走后的日子,苏东坡的人生猝不及防地滑下深渊,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把苏东坡贬到更加荒凉的儋州。
4、公元1101年的夏天,苏东坡终于获得大赦,可以结束流浪生涯,实现南渡北归的愿望。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他从偏远的儋州出发,计划中,是要回常州安度晚年的。一路风尘仆仆,遭受各种艰险。
5、第六集 《南渡北归》 完结篇 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京城。受到高太后的重用,苏东坡很快官升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然而,高太后去世后,18岁的宋哲宗执掌朝政。新的党争卷土重来。
斯人虽已逝,风骨犹未央——读《南渡北归》有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斯人虽已逝,风骨犹未央。谨以此文,向所有为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先生们致敬。
但读了《南渡北归》这本书,我知道,用伟大形容这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实在不够。我甚至为自己以前不清楚这段历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长思,感触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
正因为有这批坚守信念的大师们,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这是中国式的风骨,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师的群体命运变迁历史。内容夹杂了各类官方文献和野史趣闻,和作者爱憎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悲怆又真性情的一个个人物。乱世成就英才,各种挑战人性的底线的事情,让人更加多思而复杂。
豁达。苏东坡曾在给友人的信中称,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一生都没有考得功名的惠州秀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岭南,亦无不可。不放弃梦想。他依旧作诗,对生命中的残忍照单全收。
南渡北归,无问西东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蔡元培主持的北大,梅贻琦领导的清华,张伯苓主政的南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长途跋涉,途径长沙短暂停留,南渡到云南的昆明。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在抗战的烽火中不辍弦歌。
从刚开始,迷茫于一段时空到另一段时空的不停转换,到看着看着清醒于段段时空种种精神的传承中,对这部电影的喜欢来自于对人心的震撼。
《南渡北归》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